非洲豬瘟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烈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記者24日了解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近期牽頭的非洲野生豬科動物遺傳資源挖掘研究,為家豬抗病育種提供了關鍵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自1921年非洲豬瘟在肯尼亞首次報道以來,現已擴散到全球。它雖不是人畜共患病,但豬感染后,發病率和病死率可高達100%,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非洲豬瘟病毒通過軟蜱蟲在野生豬科動物之間形成野外傳播鏈。經過長期進化,包括疣豬屬、巨林豬屬等在內的非洲野生豬科動物,對該病毒產生了天然抗性,表現為宿主可攜帶非洲豬瘟病毒,但無臨床癥狀,是研究非洲豬瘟抗性形成的寶貴遺傳資源。
昆明動物所張亞平院士團隊發揮對非合作優勢,聯合國際家畜研究所和尼日利亞國家公園管理局等研究力量,運用三代長片段測序技術,構建了普通疣豬和紅河豬的高質量基因組。同時,依托西南家豬分子育種與轉化醫學研究基地,研究團隊還構建了高質量滇南小耳豬參考基因組。
通過系統比較非洲野生豬科動物與歐亞家豬基因組的精細結構,他們發現非洲豬科動物共同祖先支系上產生的結構變異和選擇信號與T細胞免疫、病毒感染和淋巴組織發育相關。其中,體細胞重排后參與編碼T細胞受體的TRBV27基因在非洲豬科動物中存在284個堿基對的缺失,導致相關T細胞受體缺乏對應編碼區,影響其T細胞受體對抗原呈遞細胞的識別,這可能與對非洲大陸上古老病原的免疫應答相關。
研究人員對此前報道的與非洲豬瘟病毒抗性相關的CD163和RELA基因進行深入分析,發現與對非洲豬瘟病毒易感的歐亞家豬相比,非洲豬科動物的這兩個基因并未受到選擇或表現出快速進化的信號,這將有助于篩選家豬受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和致病關鍵基因,助力家豬抗病育種。國際著名刊物《分子生物學與進化》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來源: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